发布于: 2023-9-23最后更新: 2023-9-23字数 00 分钟

My

起因是喂养宿舍里小黑时,效仿我舍友狂拍它屁股,却生气了给了我一爪子。
notion image
伤情是一道红痕,边缘一点出血。(拍照之后看都看不见,不放了)挺疼的还。
OK,知道又碰到了一个抉择问题。好几个月前有被揍过一爪子,类似的伤情,当时有一点研究。当然好几个月过去了,那大橘目前还趴在宿舍门口晒太阳着。
当时对狂的认知主要就是身边铺天盖地看到的认知,然后是三级暴露的定义。不赘述。
但是这样的纠结和心理困境重复发生让我很是难办。提起研究的心态。
先是在线问诊问了一个外科医生,果然说法没什么新奇的(基本上都是同一套的复读机)。
所以还是自己继续研究。
先说结论,作为成年人对自己行为有完全负责权的决定就是:不管就行了,以后也一样的抄这个作业。
结论建立的完整信息来源见References部分。下面仅提供我个人逻辑分析过程(不对其他任何人的决定负责!)。
首先,狂是基于病毒的感染疾病,对其病理应该非常清楚:病毒会首先在局部肌肉细胞内做少量停留复制,然后感染神经元,沿着外周神经系统逐渐上行,此期间病毒只在神经组织内,不进入血液循环,也不进入其他体液中,没有传染性。这一阶段称为潜伏期,狂犬病毒在猫狗体内潜伏期通常数周,极限不超过半年。只有当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才开始大量繁殖,繁殖出来的病毒才会从大脑进入唾液腺,此时才有传染性,而这种脑脊髓炎发作的动物,从有传染性算起,3-5天内必然出现食欲精神不振等各种饲主能感觉到的异常,5-7天内必然出现各种外人一眼就看出来的明显异常,10日内必然死亡或濒死。
然后对于感染病毒的传播链条:病原体、传染源、传播途径、宿主。
第一,病原体当然是要存在这个病毒,才可能感染上这个病毒(这个简单的道理但是很重要!)。所有东西不可能凭空产生。
第二,传染源,就是感染的动物,绝大部分就是指狗、少部分是猫,以及其他哺乳动物。所以必须有有这个狗,或者猫,什么样的狗或者猫。感染了狂病毒,而且处于发病状态(也称为狂暴状态)的狗猫。
第三,传播途径。传染方式主要是通过唾液传播,主要是指咬这个动作,少部分是抓这个动作。
搞清楚机理和上述三要素,再结合一点背景知识就可以进行分析了。可以推导出下面六个影响因素:
  1. 病毒存在的大环境。也就是第一要素,必须要存在这个病毒才可能获得感染呀。就是这个病毒必须活在某个动物身上,然后它要去攻击下一个动物,然后始终维持这个传播链,才可能在当下把你放入到这个传播链条里。
    1. 基于这个影响因素,也是很多讨论狂的立足点。像欧美基本消灭狂的社会基本面,就是全猫狗的疫苗接种。当狗猫的拥有抗体比例到70%以上,达到群体免疫的基础,这个传播链条基本就断开了。因为即使当下这个节点存在狂病毒,那它必须控制它的宿主找到剩下30%的狗猫,咬它们一口,把病毒传播出去,概率上来讲基本无法实现。
      不继续谈宠物管理和防疫方面的,我们知道有上面这种情况,无需担心狂的社会面,而这种情况离我们其实也不远。中国部分发达城市,比如看到的有像长沙、深圳,群体免疫率都非常高。
      不过即使没完全达到,上面这个例子你构建了足够重要的认知。狗猫作为主要宿主,其群体免疫水平是重要考量因素。另外作为研究狂最重要的考量,人本身的发病情况也是测面认证。
      中国近年的发病情况是:2022:20病例、11死亡。2021:157病例、150死亡。2020:202、188顺便,广东的数据,2023年2例、2022年2例、2021年4例、2020年6例。
      当然了这个数据只是侧面的印证。只是说明了,从大环境上的概率问题(参考下面WHO的暴露预防方案,表述中针对的对象是:狂犬病流行地区)。
  1. 地理位置。也属于大环境方面的概率,上一点的子补充。还是病毒必须要先存在。而大部分病例发生其实集中在农村地区。原因就是上一点分析的。城市里才更多地普及宠物的概念,才会对宠物采取管理、防疫措施,因此更具备群体免疫、阻隔传播条的效果。农村更普遍地对于猫狗还是家畜的定位,就谈不上防疫。但是猫狗伤人这点,城乡差距显然没那么大(无论在哪,你主子还是你主子)。那对于同样的伤人情况,概率高低显然不可同日而语。试想下,对于一个城区,在较长时间内不存在病毒的情况下,就需要外部输入,也就是以下的场景发生:一条农村的狗不远万里进城跑到你家小区咬了一条猫,然后这条猫再攻击了你。同样的,这个说法也不一定特别有说服力,仍然是概率、概率的问题。
  1. 狂犬的犬。狂犬病顾名思义主要是针对与犬的,确实可以通过各种哺乳动物传播,但也不是把其他潜在目标全给记恨上。美国就不说了,50年左右只有1起猫导致的狂犬病。中国2020年的数据是98%由狗导致,剩下才是其他来源(再近的数据分析估计越来越没人做了,参考上面中国的数据,这么小的样本有啥好分析的)。虽说如此,但对于狗、猫的狂的记恨,仍然是一视同仁。当然了,这也仍然只是论证了概率问题,不少对于“猫咬伤的处理”的科普中,对于这样概率事件采取谨慎小心的态度不能说是错。
  1. 上一个传播链条。在第二点提出的一个假设场景:一条农村的狗不远万里进城跑到你家小区咬了一条猫,然后这条猫再攻击了你。仍然是病毒不能凭空产生。要将你处于这一个传播链条的宿主,那必然存在上一个传播链条,攻击你的传播源必然是上一个链表的宿主。然后传播途径主要是咬伤,这就意味着这个猫、狗,必然在前一段时间有受伤。不过也是存在不一致的潜伏期,一一般是在一年以内。当然了,一年内受伤也属于较为常见而不好估量的情况。只是针对非常熟悉的对象,比如家养状态,这也是比较有用的概率性判断衡量。
  1. 传播方式。机理分析中说了,主要是通过唾液传播,也就是咬伤,少部分是抓伤。这种情况是怎么发生呢,就是狗、猫舔了自己爪子,而唾液还没风干的情况下(因为风干之后狂病毒也都挂掉了),发生了抓伤的动作。当然,这也是概率问题。
  1. 发病(异常)、传播、观察。最后的一点是较为决定性的。依据来源是WHO的暴露预防法和十天观察法。暴露预防的三级标准划分,对象都是针对于“疑似狂的动物”。根据机理分析我们知道,仅在发病状态下(由于该状态会导致宿主狂暴,也成为狂暴状态),才具备传染性。疑似狂,可以用另一个词代替,也就是异常。什么叫做异常,建议看看这个Cat with Rabies - YouTube。当然异常判断是一种主观判定,受很多因素影响(本文写到这里,就是极力通过尽量客观的方式摆出一些”不必要的“主观影响)。仍然是根据传播机理,被感染后会发生一段潜伏期。潜伏期内都是可以进行阻断、自救操作的。同时根据传播机理,十日观察法就是反证。作为上一个链条的宿主都没死(假想下的),那你怎么可能有事。当然了,以上确实无法推导出,只要它不死,你就不用处理的逻辑。十日观察法本意也是十日以后无需继续处理。确实存在着潜伏期特别短的情况。
以上就是各个因素的分析,显然每个因素确实没事无可挑剔的、无可置疑的决定因素,如果有的话,也不需要分析其他了,如果有的话,应该也不是现状这种社会认知。
但是分析现实问题,基本上都是概率问题(虽然不想承认),以上概率的连乘,同时成立的情况,这个概率是多少呢?(我个人没去做计算,对于我自己是认为不需要,所以无论对于个人这个概率是多少,跟我没什么关系)
再说一句概率。中国人非常讨厌概率(是天生的?还是这套现行制度、文化熏陶中诞生的?),很多场景(特别是重要场景),都要追求一个确定性:这件事是不是一定能成、这个系统是不是确定是可行的、这种做法是不是一定挣钱。天然地拒绝风险、厌恶不确定性。(联想到奥本海默中”概率性“摧毁地球)
但是,什么事情是可以,既要、又要、还要的呢?
讨论这种生命主题的概率问题,往往是无法讨论的,生命无价。所以这文章我也不会有推荐性的建议。
只是,经历了疫情三年,我们大体也不会那么幼稚了。追求着那样一种东西,不过是庸人自扰。
细品。

References

反恐狂

  • 世卫组织的定义和预防:狂犬病 (who.int)控制被忽视的热带病 (who.int)(十天观察)
    • notion image
      对比一下国内的措辞,你品:
      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23年版):狂犬病是由狂犬病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一种乙类传染病。数据显示,2007年至2022年我国人间狂犬病发病数实现16年连续下降。“新版规范”明确,根据接触方式和暴露程度将狂犬病暴露分为三级:接触或者喂饲动物,或者完好的皮肤被舔舐为I级暴露;裸露的皮肤被轻咬,或者无明显出血的轻微抓伤、擦伤为Ⅱ级暴露;单处或者多处贯穿性皮肤咬伤或者抓伤,或者破损皮肤被舔舐,或者开放性伤口、黏膜被唾液或者组织污染,或者直接接触蝙蝠为Ⅲ级暴露。
      当然WHO原文对于十天观察法也是谨慎的说法:
      在可能的情况下,应人道地对符合疑似或可能狂犬病病例定义的动物实施安乐死,并送往实验室诊断。由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认为健康的动物应密切观察 10 天。然而,在狂犬病流行地区,动物可供观察不应延迟受害者寻求 PEP。
      关键词是什么?疑似或可能狂犬病病例定义的动物、狂犬病流行地区。
  • 终极脱恐文:彻底摆脱狂犬恐慌 - 知乎 (zhihu.com)
    • 狂犬病原理和十日观察法
      • 1.1 肇事动物10日仍保持健康,可百分之百排除被咬/抓/舔伤口者感染风险
      无论肇事猫狗是否接种过疫苗,也不管被咬抓者是否接种疫苗,只要肇事动物10日仍保持健康,则百分之百排除被咬伤者感染风险,记住,没有任何条件,只要猫狗事后还好好活了10天以上,就证明肇事时根本不可能有传染性,就可以百分之百确定安全。
      原理如下:
      狂犬病毒是嗜神经病毒,与艾滋病乙肝病毒等有显著区别。
      无论猫狗还是人,被其他疯动物咬伤感染狂犬病毒后,病毒会首先在局部肌肉细胞内做少量停留复制,然后感染神经元,沿着外周神经系统逐渐上行,此期间病毒只在神经组织内,不进入血液循环,也不进入其他体液中,没有传染性。这一阶段称为潜伏期,狂犬病毒在猫狗体内潜伏期通常数周,极限不超过半年。
      只有当病毒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后,才开始大量繁殖,繁殖出来的病毒才会从大脑进入唾液腺,此时才有传染性,而这种脑脊髓炎发作的动物,从有传染性算起,3-5天内必然出现食欲精神不振等各种饲主能感觉到的异常,5-7天内必然出现各种外人一眼就看出来的明显异常,10日内必然死亡或濒死。
      因此,肇事动物5日后还一切正常,可实际排除感染风险,7日后还没有异常,就确定排除感染风险,10日还没有死亡或濒死,可以绝对排除感染风险。
      判断准则(查表式)
      • 7.1 可百分之百排除感染风险,或从理论上就可以直接确定不可能,也没有任何意外可能,如果再担心狂犬病就是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的几种情形
      7.1.1 肇事动物10日后没有死亡/濒死,百分之百排除被咬伤者感染风险
      7.1.2 半年以上没被任何疯动物咬抓过的猫狗,不可能带毒
      7.1.3 一个月以下奶猫狗,直接排除带毒可能
      7.1.4 唾液风干病毒就全部灭活
      7.1.5 没有破皮,就没有感染风险。短时间内酒精擦拭暴露处判断,无刺痛感就排除感染风险。如果了较长时间,仔细检查暴露处是否有细小结痂,如果没有也可以实际排除风险。
      7.1.6 全程接种后1周不发病,就确定安全了(包括推迟接种者)
      7.1.7 全程接种后三个月内,再次暴露,多次暴露,一律没有感染风险
      • 7.2 无实际感染风险,在中国从无确切案例,或权威专家/文献认定无风险,无需接种疫苗,或实际已经脱险,无需再担心的几种情形
      7.2.1 被仓鼠,兔子咬抓
      7.2.2 被人类咬抓
      7.2.3 伤口接触狗的哈气,喷嚏,粪便
      7.2.4 母婴传播,哺乳
      7.2.5 通过食物,水,地面,家具,器皿,伤口接触猫狗皮毛等间接感染
      7.2.6 暴露至今已经8年以上
      7.2.7 全程接种后半年内,非头颈手部多处同时严重咬伤。
      7.2.8 在非疫区国家被动物咬抓
      7.2.9 暴露后及时接种了疫苗并接种蛋白/血清
      • 7.3 感染风险接近无穷小,多年无确切案例,实际感染风险远小于打针路上被车撞死概率的情形(只要是非头面部的暴露,就可考虑推迟接种,或无视)。
      7.3.1 市区家养猫抓伤,肇事时猫精神食欲行为一切正常
      7.3.2 大城市市区1个多月以下来历清楚宠物猫狗咬/抓/舔伤口
      7.3.3 两次以上按时接种狂犬疫苗的猫狗咬/抓/舔伤口
      7.3.4 非疫区省份被猫狗咬/抓/舔伤口
      • 7.4 感染风险极端小,实际风险跟打疫苗路上被车撞死差不多,远离头面部和神经丰富部位的轻微暴露,可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推迟接种,观察10日的情形(或理论上不安全,实际安全,若有特殊疾病等不便打针,则不打也罢)。
      7.4.1 市区小区固定流浪猫抓伤,猫肇事时食欲精神一切正常
      7.4.2 大城市市区来历清楚宠物狗嬉闹时抓伤
      7.4.3 农村乡镇散养猫抓伤,但所在地区多年无狂犬病案例
      7.4.4 接种过1次疫苗的市区家养宠物猫狗嬉闹时咬伤,该地区多年无狂犬病案例
      7.4.5 伤口接触狗血,狗尿等
      7.4.6 肇事动物5日后仍完全正常,10日内突然死亡的情形。
      7.4.7 被猴子咬抓或被家畜咬伤的情形
      7.4.8 暴露至今已超过1年
      • 7.5 虽然理论上高危,但在中国实际风险极小,打不打可自己决定的情形
      7.5.1 平原市区暴露于蝙蝠

中国狂现状及对待策略的分析(与美对比)

美现状和对待狂观点

狂疫苗及恐狂经济学

中国狂的研究(基本上大部分是臭鱼烂虾)

 

秋招复盘9.15:大厂的痛
秋招复盘9.15:大厂的痛
2023年9月23日分享
2023年9月23日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