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3-7-7最后更新: 2023-7-25字数 00 分钟

南方实习期间所有资料:
再回顾一遍每天:
回顾就能发现。
新环境,总是分外生疏,透露着一种胆怯。在技术上,至少前几天乃至一个星期,在每个新的项目上,摸索期都很长,虽然属于可以理解的一个阶段,但是回头一看就感觉很搞笑。像最开始flask卡在sqlalchemy的create_all api上,不看官方文档的使用示例、后面项目对spring security的使用,mybatis的使用,入门都慢的吓人,碰的壁都有点幼稚。开发通用报表查询系统过程,开发周期大概也就是两个星期,但是第一个星期花费的成本也是,大部分都放在前端html、css、js这些上面,大概一个一天吧。倒不是完全不能接受,但还是回头看复盘总结,总会感觉到浪费和做的不够好。更不要说在技术以外更不擅长或者说能力更差的社交、为人处世和职场博弈等方面上,
🥅
南方实习教训总结
这里也总结了。
文档梳理和总结的力量。比如对原框架的理解,总结完成四五个思维导图,基本上就可持久化的、彻底吃透了这部分的知识,形成了一定的、较为初级的知识框架。在做这个事情的过程以及取得的结果,就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知识体系漏洞、甩锅和追求:技术上一旦碰到原有体系的一块漏洞,就开始露怯和不知所措。比如Git使用方面,碰到分支权限、远程分支关联、大文件夹问题、回退和版本号管理等等问题,碰到知识体系的漏洞了,就会甩锅给之前,没好好彻底把知识体系补全完整,半桶水的记忆比一点水没有可能更差,心态问题。
深入问题本质的能力:在学校养成特别不好的习惯就是喜欢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乃至现在做科研的方法途径也是。实习的过程大部分也是,都是以把整个公司运作、技术、流程简化为一种非常简单的模型。简单化地搭积木某个方面应该是好的,真理也都是简洁的。但是在抽象之前,需要有非常深入挖掘和理解复杂事情的能力,在能够理解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有怎么挖掘、如何挖掘、何时去挖掘深入东西的能力。实习期间挖的比较深的点只有:python module加载、oauth流程、净值计算理解这少数几个点,而且更多这是挖掘和理解,并没有挖掘并再抽象、再创造。
数学和抽象能力:刷算法过程因素更多不好评判。但是做净值计算业务过程就比较明显了。我理解抽象的能力,必须从一个非常具体的案例出发再进行抽象。不知道我的所谓搭积木理论,是基于我原本就只能做到这种程度的能力,还是基于它把能力限制到了这里。这一点可能是所谓的智力边界。这倒是没那么好说的就是了。利用自己已有的东西,探索方法论达到目的,这是非常基本的一个哲学。就看自己已有的东西,智力边界范围到底是怎么样了。通过这个应该作为一个判断标准吗?
架构设计、方案选型、决策评估:说到底无论是技术上、还是工作、还是生活,本质上做的事情就是用一些已知的先验知识和信息,做出一些选择,基于选择再做一些努力。核心是选择。选择的核心是概率和权重。信息越多,选择越容易,某个选项成功的概率越高。问题回归到获取信息,或者说如何获取信息。最简单的是如何决策,但是虽然简单,但是知易行难,需要勇气和果断。概率能够60、或者70,都是决策的依据,但是60能不能下定决心,就是主观的能力。但是技术上,主要还是追求如何从60提升到70的过程。这是技术方法论的问题。实习中间的示例就是多个技术方案碰壁,做着做着就推翻、换方案。最明显的就是前端上对动态生成功能的考虑,方案确定的时间最长。
答辩状态维护、紧张、准备:容易会紧张,已经是很明显、也被提醒多次的事实。心态也从个人上帝视角喜欢看到自己紧张到心悸的变态性兴奋,逐渐正常化看待其好坏优劣,承认其的负面和不好。兴奋是一种目的性的,代表主观意愿和动力,而不应该是生理性的,身体状态和行动,应该按照规律性和习惯进行,不应该随意破坏习惯。实习期间的例子就是,答辩前容易心悸性的兴奋。兴奋来源是什么呢,主要是对未来的兴奋。每个仪式的节点,就是迎接上一个阶段的结束,以及下一个阶段的到来。这么简单的话语,藏着的是上一段所有努力的放下,解脱的轻松,以及努力兑换奖品的期待。这些是正常的,乃至是目的性的动力所在。病态性的是,在节点到来前望梅止渴,乃至饮鸩止渴地,疯狂期待这个未来的愿景。努力兑换的胜利是甘甜的,努力结束的放松是身心大解放的。但是过早的提前关注它,就会陷入沉迷未来,放弃现在的境地。类似地,紧张的来源是沉迷过去。为什么会紧张呢,紧张是源于不自信。不自信就是针对过去所作的事情和努力,一种自我鄙夷。但是做得不够好,这是永恒的事情。所以陷在改变不了的过去,也是一种病态性的行为。这是哲学方法论的问题。
方法总结。
技术敏锐度:上面所说好几个问题,主要是技术问题,都可以说是技术敏感度的问题,意思就是专业性。新的学习、选型和决策等等。想到一个最近相关的讨论。和某个朋友聊天时谈到,作为新入职的新人,即使原本是很外向的人,也会变得少言、多观察、谨慎小心,像林黛玉刚进贾府。这种初入职场、初次窥探一个领域时的谨慎是一种尊重,是一个好的心态。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接触新事物的心态与专业度大概呈正相关的关系,专业度上去了,经验、心态和觉察能力也会发生变化。但一方面,世界迅速在发生变化,新事物的学习不可避免,如何和没有经验的入门者竞争,快速入门和了解一个新事物是一种方法论。另外,心态和专业度的正相关不是完全相匹配的程度,有时候度已经到哪个程度了,但心态一时半会不一定扭转的过来,能够捕捉到技术重点、清楚不同技术程度的层次和当前所需的程度,也是一种方法论。我称之为技术敏感度。是一种较为抽象的主观感觉。就像是一场技术面试,但是是时刻对当下的自己进行了,可以有因人而异的不同评价指标,但是要得出一个结论,当下的我,对于某项所需的技术,来应对某个场景的问题,是够的,还是不够的。这在实现中远更复杂,是在每个学习时刻,对每个知识学习中可能都要进行评估,就依赖于已经构建的技术敏感度,来快速做出判断。
技术方法论:比抽象的技术敏感度具体一些的是技术方法论。总结反思一些经验法则,如何具体去对待技术上的一些遇过的困难呢。其一是学习方法和工具。也就是前面所说接触新事物能力的一方面。目前的学习到的经验来说,利用工具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加快速度。信源也是一个重要的。好的资料,意味着可信度、可学性和价值会高得多。站在巨人肩膀才能看得更远。其二是成本的把控。对于工程师来说,成本应该是非常重要,时刻对其保持敏感的因素。做任何事都有其成本,工程就是在可控范围内完成一件事的能力。比如对于上一点信源判断的好坏,就可以通过成本在某个方面做评价。在某个信源上花费了大量成本还是得不到什么相应的产出,那很可能这个信源并不是一个好的信源,至少在这件事对于个人而言不一定是好的信源。当然,说的是不一定,也有可能需要再坚持坚持。那当成本达到主观评价过大的时候,就应该抛弃沉没成本,回到原点重新进行考量和分析。冷静分析和决策后(决策方法就是上面所说的概率、权重计算),再进行努力。这时候同样可能选回原本那条路。但是对成本以及相应不断评估、再决策的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举个反例就是我常常为了实现一个技术的点,钻牛角尖似的埋头苦干半天,后面回头一看,某些简单得多的路就在附近,或者最后发现做的整个事情意义就不大。成本的内在含义就是可控。
哲学方法论:如何对待陷入未来的兴奋和陷入过去不足的紧张。哲学的武器工具就是把握当下,注视现在。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过去不重要、那未来也不重要,重要的只有当下。当下就能做的最好,当下就能实现自己所有所想所思所想达到的事情。总结和反思永远不是为了批判过去、不是为了给过去自己一个评判,而是为了总结出当下所想、所能做的事情,只是为了当下的指引。当下所做的事情也不是追逐永远在前方的明日,就是因为内发的动力想在今天做的事情。会兴奋、会紧张,最底层的本质原因还是因为,活在现在的我,想要努力做好自己能做的所有事情,不会辜负交托给现在的我的过去的我,努力表现好答辩时应当做到的自己。但是这个心情不要被分散到对过去不足的埋怨以及对未来的幻想上,就应该把这份动力完整地传递给正在答辩和展示的自己,勇敢、自信、大方地完成现在所能做的事情。
实习结束。
实习结束当天感慨很大。在答辩完成那一刻,回到座位上坐下来,感觉整个人就像被抽掉了魂似的。身体的眩晕感、心理的茫然。只好沉醉于一些延续的机械性任务上。这个体会是挺奇妙,也挺难得的。为什么呢。认真想了以后,就是前面所说的达到目标的解脱。但是可能跑的过程太用力了,完成那一刻的反作用也很强,就像赛跑的冲刺,冲到终点以后的惯性、虚脱。但更重要的一种感觉是,目标感的丢失,俗称迷茫。相应的理解就是,当心无旁骛,朝着一个目标和方向去跑、去努力,这个过程是真的很幸福。对于职场这个终极大副本,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快乐挑战。目标丢失只是一个中性的,也是短暂的过程。另外一方面偏向于负面情绪是这种规律生活的打破。不但有目标去跑,工作过程虽有些疲累,但是规律且习惯,且始终有很多反馈的经历,是快乐的,转而之前方未来的生活呢。回到的是未来茫然、铺满荆棘的研究生生活。所谓的读研地狱,莫过如此。这部分的分析素材也不足,留得下回分解吧。确实可以清晰看出,自己的喜好厌恶。当然除了对具体事情不谈,面对未知的未来,用自己的心愿做出选择的道理,努力开辟自己的未来,这是为人最重要的勇气。
加油,路在心中。
—2023年7月6日
 

被讨厌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