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2024-3-18最后更新: 2024-3-18字数 00 分钟

🎓
Clip List
我理解中,最核心的唯一准则就是以自己为主。
  1. 自己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呢?忠实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挖掘自己的情绪,理解自己的想法。
  1. 自己的幸福(和快乐可能略有区别)作为自己的唯一目标和动机,是唯一的衡量评估因素。
  1. 为什么产生这样的感受、怎么样是自己觉得幸福的呢。自己是怎样相信的,解构自己的想法,确信这就是自己的信念(而不止是被别人、被社会灌输的),但怎么来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就是自己愿意相信的。
这是指导思想,在通往幸福的实践道路给了非常充分、有力、具体的论点和论据。
  1. 度量衡——将你人生中的一切,以你现在的时薪反算成时间作为价签。
    1. 案例:月薪6w的996,在路边看一小时夕阳的价格是 173.61 元。追求想要的“幸福”越来越难,因为自己越来越贵。
      以为一顿饭付出了 1880 元的现金,但考虑吃饭本身的时间以及吃过之后去健身房消耗热量的时间,但实际上他付出的是 14 个小时在公司的「牢狱时间」。
      需要为了这样的“奖励”,而付出这些”痛苦“吗?
      答案可以是是,可以是否,但最好的回答是:这不是痛苦(幸福工作)。
      「时间就是金钱,金钱也是时间」
  1. 本文对幸福的定义——幸福是一种以快乐、满足或满足感为特征的主观体验状态。
    1. 幸福终局是一种幻觉
      1. 对于现在的痛苦,而幻想一种未来的场景为现在进行解脱,就是望梅止渴、饮鸩止渴。因为这个未来可能严重失真,一方面永远不可达、另一方面对自己而言又并不是真的幸福(并不是真正自己构想出来的未来,而是别人灌输给你的一种未来)
    2. 幸福是一种过程(所以关注自己、重视当下是第一选择)
      1. 工作占了绝大部分能够获取幸福的时间。
        notion image
        notion image
        延迟满足(现在吃苦是为了将来的好),是对于将来的投资。投资有风险,吃苦需谨慎。需要用风投的眼光评价这个事情。而对于大部分时候,普通人根本预知不了未来的变化,那么贪心算法(关注当前、及时行乐)可能是更好的算法。
        但不要陷入消费虚无主义的陷阱。
        说白了,没有主义、没有思想,以自己为主,不要为超出自己认知的事情买单。
        我在所谓的低质量娱乐中度过了一个愉快的周末,仅在周末结束的时候有一些懊悔。而在延迟满足模式下,度过的可能是一个忙碌但并不愉快的周末,而这种忙碌究竟在何时带给我何种快乐是完全无法预测的。
        「低质量娱乐」给我带来了 2 天的幸福,「对低质量娱乐的反思」带给了我 2 小时的抑郁。 一个人如果能一辈子沉迷于奶头乐的快乐之中,恰恰证明了他充分享受了现代化给他带来的幸福。
    3. 钱是制约我追求幸福的障碍吗?
      1. 在温饱线上讨论。
        钱才能收获的幸福,往往是一种习得性快乐(钱也只是在人类社会中才发明出来的,不然天然存在的)
        习得性快乐有利有弊,其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是,我们大多数情况下习得的都是我们无法拥有或暂时无法拥有的快乐。
  1. 在当下进行改变
    1. 不确定的时代=可能性的时代
      回到微观,确定性的幸福对应的是强大的社会规训。
      换句话说,在过去,人们像磨盘上的动物一样追求着前方的胡萝卜——总有一些人会得到胡萝卜,但重点在于让所有人都相信朝着一个方向走,会有胡萝卜。
      胡萝卜更像是一种终极想象,谁吃到胡萝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有一根胡萝卜,便可让无数的人对此趋之若鹜。
      但现在,那根胡萝卜彻底消失了,经历短暂的慌张之后,我们可能发现,远在磨盘之外,有更广阔的世界在等着。
      反对社会规训、摆脱社会时钟。
      我们在反对各种形式的规训、建构或社会时钟时,总是会强调个体对群体的无力。
      但总是忽略一种群体性行为之所以要使用规训、建构或社会时钟等软约束来限制个人,恰恰是因为其自身无力到无法形成刚性规则,否则它的表现形式应当是暴力、法律、合同或至少规章。
      如果你在 996 的风波后关注过相关的劳动仲裁和起诉案例就会发现,几乎所有关于 996 的仲裁和起诉,劳动者一方都会受到法律的支持。
      《劳动法》也许曾经是 txt,但在当下它确实是 exe,而致使大多数员工认为自己无力反抗的,实际上是企业和劳动市场上的一系列社会建构。
      规训的作用界面是我们的精神,而不是我们的身体。它使人们自以为自己别无选择,无力反抗,以至于干脆闭上眼睛不去眺望隧道外的世界,不去尝试作出不同的选择,尽管实际上我们有的可选,能够做到。
      寻找「天职」(适合自己的工作)仍是大部分人人生旅途中的主要选择。
  1. 狗屁工作
    1. why shit:
    2. 为钱:钱变成了唯一目标。但是根据前面分析和论证。钱本身不能买到所谓的”终极幸福“。而挣钱的整个工作生涯恰恰才是收集幸福的绝大部分。另外,钱多了,获取简单的幸福的成本却也更高了,可能陷入永远停不下来的境地(大部分的有钱人)。
      1. 首先,在宏观层面上,我们已知以人类社会目前的生产力,不足以让所有人都进入「舒适躺平」的状态。这意味着,如果有一种通行的、可被批量复制的,让个体可以不再工作的方法出现,各国政府都将进入对这种模式的封杀之中,这是人类集体文明延续的需求,这几乎不需要证明。
        这表明,提前退休始终是极其能干或极度幸运的少数人才能抵达的状态。
        其次,从个人层面上讲,支付时间去工作获得金钱这种媒介,再将金钱转化为幸福生活,并非一个单向度的计算过程。在这个方程式中,并不总是我们付出越多的时间,获得越多的金钱,就越能收获幸福。
        如果你将自己的时间,以时薪来进行标价,你会发现你永远无法买得起你想要的幸福。因为当你开始从工作(出卖劳动力)中收获更多的收入,这也意味着在你停止工作去享受生活的那段时光里,所有的东西都变得更贵了。
        这就像早年说比尔·盖茨不愿意弯腰捡 100 美元的笑话一样,当你去巴厘岛度假的时候,你不只要支付去巴厘岛度假的机酒,实际上你还失去了作为一个高净值人士在度假这段时间可能赚到更多钱的「机会成本」。
        这就是许多有钱大佬从不休息的真正原因。
    3. 科举制(官僚制):奖励制度让你不快乐。大多数处于科层制中的人,最终会搁浅在「不能胜任」的位置上——彼得原理。
      1. notion image
    4. 习得性舒适:待在一个自认为“最舒适”实则痛苦至极的舒适圈,却失去发现找到更合适的自由。
      1. 习得性无助这一心理学现象在上世纪 60 年代末和 70 年代初通过实验进行了确认。其中最出名的是一个关于「虐狗」的实验:
        将狗分为两组,A 组狗被随机施加电击,B 组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规则来回避电击。之后,将两组狗放在同一种牢笼,这个牢笼分为两边,中间通过一道低矮的障碍物来隔开,笼子的一边通电,另一边不通电。B 组狗很快发现了电击可以回避,于是跳到了没有通电的另一边,而 A 组狗根本没有尝试躲避电击,停留在了笼子有电击的一边。
        我们都曾经在网上见到过一个关于互联网大厂的段子:
        某家互联网公司每天 5:30 下班,但 6:30 会有通往全市的班车,8 点时有高级的免费晚餐,9:30 以后可以免费打车回家。尽管公司并没有强制加班,但一套组合拳下来,每天 9:30 下班成为员工们的常态。
        很多人仅仅因为公司的免费咖啡与健身房而不愿意离开公司,而事实上他在加入一家企业之前从没有喝咖啡和健身的习惯,离开以后也没有——动物园丰容式的福利表面上是福利,但实际上是围墙。它通过一些实际上你本不想要的东西,构建了一个你主观上认为的舒适圈,从而让你忽略甚至否定了舒适圈之外可能更为舒适的可能性。
        还是要以自己为主,在外界的交互中,将所有东西像流沙一样抓起来,流逝过后,留下那些不会消逝的(引入巨人,什么都不能舍弃的人,什么也无法得到。这里的什么指代幸福就很合适)
    5. 最强的塑造:工作思维引导生活——目标导向和增长成瘾。
      1. 要说工作对生活最严重的戕害,绝对不仅仅是工作时间的占用,而是对于认知的改造,这种对认知的改造是深入骨髓的。
        苏珊·桑塔格曾经在《论摄影》里面有过这么一句话:「人们患上了摄影强迫症:把经验本身变成一种观看方式。」(其实不太理解)
        在工作上的唯结果论,导致看所有事情只期待完成那一刻的快感,而忽略所有过程。当快乐的那一刻消逝,又陷入追逐没有尽头的增长的下一个周期里的迷茫、执念/
        这些大人们就爱数目字。
        当你对大人们讲起你的一个新朋友时, 他们从来不向你提出实质性的问题。他们从来不讲:「他说话声音如何啊?他喜爱什么样的游戏啊?他是否收集蝴蝶标本呀?」
        他们却问你:「他多大年纪呀?弟兄几个呀?体重多少呀?他父亲挣多少钱呀?」他们以为这样才算了解朋友。
        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我看到一幢用玫瑰色的砖盖成的漂亮的房子,它的窗户上有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怎么也想象不出这种房子有多么好。
        必须对他们说:「我看见了一幢价值十万法郎的房子。」那么他们就惊叫道:「多么漂亮的房子啊!」
    6. 通往幸福的道路:寻找天职(最适合自己的工作)。作为一种最好的积攒幸福的方式。
      1. 天职是什么:
      2. 天职是一个你能从中找到快乐的工作。
      3. 天职是一个你能获取一定收入的工作。
      4. 天职可能不是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但它应当是一份占据一日至少 1/4 时间(6 小时起)的工作。
      5. 这实际上是由于当我们从事天职时,我们是在娱乐而不是工作。而且相比起其他所有的娱乐方式,这种娱乐的价格是负数,你会因为这种娱乐而从社会获得现金报酬,而不是相反。 纯粹的躺平固然快乐,但对于大多数财力不那么雄厚的人来说,纯粹躺平后由于大量空闲时间的出现,我们会更容易被消费主义建构为「有缺陷的消费者」。用人话来说,尽管你可以通过在出租屋里吃粗茶淡饭每天玩免费游戏和刷短视频度日,但却由于看了更多的广告而深感自身的无能,无法像其他优秀的同龄人那样享受商品社会的即时快乐——手冲、Omakase、滑雪、出境旅游等。
        找到一份快乐的工作,意味着你可以从工作中感受到创造的快乐,这很大程度上能抵御消费不足所带来的「有缺陷的消费者」心态,从而避免落入齐格蒙·鲍曼所定义的「新穷人」定义之中。
        除此之外,在从事天职的过程中,还可以满足社会对个人的经济要求与道德要求。因为你仍在工作产出价值,这意味着你从经济上和舆论上都不会被贬斥为「社会的寄生虫」。
        天职不是什么:
        最典型的不是天职的工作,就是我们世俗意义上追求的理想工作——钱多,事少,离家近。
        我需要多少钱(非常好的实践思想)
        找到自己人生幸福来源的方法之一是算账。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为工作本身付出的钱,往往比生活要多很多。 总体而言,在不工作的情况下,我获得快乐生活的成本比上班时少 3/4。
        你买的衣服,箱包,食物,饮料,数码产品,表,手机,车,房子。你去的餐厅、美发店、美甲店、按摩店、健身房、酒庄、滑雪场。究竟是你想要的,还是你被逼迫的或者被灌输的。
        只有搞清楚这一点,你才能知道你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样的生活要多少钱。
        FIRE运动:
        实际上,在 FIRE 运动中除了大众认知较多的 Fat FIRE(储蓄充裕,纯吃利息也能很好生活)和 Lean FIRE(储蓄有限,但压低生活水平以适应利息)之外,还有辞去传统工作以原子化工作继续赚钱的 Barita FIRE 和继续为了兴趣而追随某项事业的 Coast FIRE。 从我个人的角度上来讲,我最认可的是 Coast FIRE,因为这意味着你可以自主选择一个能给你个人带来快乐的工作,而这项工作仍在创造社会价值,而不是像 Fat FIRE 和 Lean FIRE 那样在社会道德上有瑕疵,并会导致你产生鲍曼所描述的「失业的无聊」。
    7. 实操(改变心态)
      1. 职场PUA
        1. 跳出隧道视野
          1. 适用环境:你所在的职场上都是工作狂或内卷者,营造出了一种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工作的氛围,并以此为荣。不加班或少加班在你的职场中是一种「另类」,受人侧目甚至鄙视。
            核心思考:用怜悯替代抱怨,你要对同事及领导报以怜悯之心。因为,人生只剩下工作的人,才会在工作上倾尽所有。你能够正常下班,是因为你找到了生活的其他部分,而他们没有。
        2. 架空奖励机制
          1. 适用环境:你的公司没有明确的规章制度要求加班,但整体上或口头上形成了每日超过 10 小时的工作常态,并且公司的晋升、奖金均与这种工作状态强相关。
            核心思考:如果 996 所带来的额外收入(即奖金)不能让你在可预见的时间节点永久摆脱 996 状态(比如你拥有公司大量期权,公司上市后你可能永久离开 996 状态)。那么则应主动拒绝奖金,从而实现立刻摆脱 996 状态,并主动展示这种思考结果。
        3. 拒绝个体命运与公司挂钩
          1. 适用环境:公司给你的钱真的很多,并且这些钱来自公司所在行业中的超额利润,公司说「是公司成就了你,而不是你成就了公司,因此你要时时刻刻为公司考虑」。
            核心思考:公司不是你的,公司不是你的,公司不是你的。
        4. 现在吃苦,并不意味着以后「享福」
          1. 适用环境:你进入了一个比较吃资历的行业,你因此承担了最重的工作,最低的薪水,还总是被领导或老板教导「年轻人就要多锻炼锻炼」「只有现在多干,以后才能少干」。
            核心思考:在该行业确实存在较长成长周期的情况下,该行业更高阶的职位,是否真的是你想要的?如果不是,那么此刻的吃苦则毫无必要,因为所谓的成长对你来说也是多余的,只是在浪费你寻找真正天职的时间。
        5. 行业不好, 是不是真的找不到下一份工作了?
          1. 适用环境:近期受宏观政策影响,或行业天然周期导致,公司和个人业绩整体下滑。公司 PUA 严重,吃准了不敢离职,或离职后找不到下一份工作。
            核心思考:行业不行不是你不行,你并非必须选择这个行业,也并非要一直从事这份工作。
      2. 房子、工作、教育
        1. 房子
          1. 你会发现——在「北京拥有千万豪宅」可能是一个幸福终局的幻觉,而买下豪宅则意味着这个幻觉的破灭。
            这涉及了中国人对房产的两种估值模型:生活必需品与投资品。
            这两者之间往往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但在中国的购房者中这两种估值或认知模型则往往同时发挥作用。
            如果你将房子视为生活必需品(仅有一套自住房),那么房屋本质上是一种现金流,持有房产意味着你每月的现金流会更宽裕一些。但这有时也不尽然,毕竟现在没有多少人能够全款买房,房贷与房租在现金流层面的意义是相同的,甚至有房贷的人还没有租房的人更自由。
            当我提到这个逻辑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提出另一个问题:「我的工作,让我必须住在北上广深,这怎么办?」
        2. 工作
          1. 你并不需要 Work Life Balance。
            因此,「我的工作,让我必须在北京租房,这怎么办?」这个问题本身的陷阱逻辑是,它是一种在工作与生活对立的前提下,以工作为中心的生活方式设问。
            如果不是向后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向上追问这个问题的来源,你就会发现其中的矛盾点:
            1. 为什么要在北京工作?→钱
            1. 要这么多钱是为什么?→要在北京买房
            1. 为什么要在北京买房?→因为要在北京工作
            1. 你在北京的工作够在北京买房吗?→不够
            这个问题很容易陷入一系列循环论证。许多人困在这个循环论证中无法自拔。
            如果真的要为你留在北京找一种理由,那应当是北京的名胜古迹,北京的艺术展览,北京的文艺演出,北京的特色美食(啊?)。
            简单来说,如果你工作不是为了某种特定的生活,甚至影响了你享受某种特定生活,你就应该完全否定工作在你生活中的地位。
            这时候,也许你又有了下一个问题:「可我是为了孩子呀!」
        3. 教育
          1. 通过自身的努力学习获得成功的 80 和 90 后一代,往往存在一种对教育与成功之间关系的「迷信」。这是由于他们自身是通过努力学习而获得成功的,因此陷入了幸存者偏差——我是如此这般从县城走向北上广的,我的孩子便也只能通过这条路走向更高的成就。
            实际上他们只要回想一下在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那些和他们付出相同努力甚至成绩也同样优异的老同学们,是否都如他自己一般成功。再去扫描一下那些曾经的差生、捣蛋分子,如今是否都过着非人的生活,就能得出相反的结论。
    8. 总结
      1. 「人生不是马拉松」
        这是一个从前现代社会找回失散的文明遗珠的时代,一个你可以从柏油马路上走下去,也不会曝尸荒野(但确实可能受冻挨饿)的时代,一个在现代社会的生产力大发展的前提下,可以找回某些属于人作为一种动物本身生活方式的时代——前提与目标缺一不可。
        但是
        人生不是马拉松的前提是旷野不再危险,至少不再致命。
        你要首先找到并验证自己真正的目的地,而不是对着车站牌随意选择一个从未去过的站点,然后将自己的一生耗在车上。
        你要学会随时观察车窗外的景色,因为有时候你会路过你此前从未发现的,最适合自己的地方。
        你还要学会屏蔽噪音,公路上的每趟巴士都有无数个站点,如果你没到站,没必要因为所有人下车了就质疑自己是不是也要在这里下车。
        最后,当车辆抛锚的时候,不要留恋,勇于享受徒步前行。
        抛锚的永远不是你的人生。
    9. 认知行为疗法重塑精神规训
      1. 在进行焦虑症的认知行为疗法时,一般会使用一个自动思维评估画布,我对这个画布进行了稍加改造以用于反社会建构,或建立新的自我建构机制:
        时间
        事情发生的时间
        情境描述
        发生了什么事情
        自动思维
        由于发生了这个事情,你想到了什么(直接结果)
        中间信念或核心思维
        从「发生的事情」到「你想到的东西」之间的整个链条
        分析自动思维
        1.什么证据证明这个信念是真的?或它是假的?2.有没有其他解释?3.可能发生的最好的情况是什么?我怎么应对?4.可能发生最坏的情况是什么?我怎么应对?5.我改变想法有什么影响?6.我的朋友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这种自动思维,我会告诉他什么?
        分析中间信念或核心思维
        1.分析信度2.苏格拉底辩论3.用行为检验信息4.用他人做参照点,树立心中的榜样5.建立新的信念6.按新的信念去行动
        示例:比如,如果你希望调整「加班在自己人生中很重要」这个「美德」在潜意识中的权重,那么这个表格可以分为 A/B 两个。分别是降低影响(不加班也没什么)和提升正向影响(加班也不痛苦)。
        A. 我希望让加班对自己来说更无足轻重:
        时间
        星期三 21:45
        情境描述
        今天本来要正常下班,但下班的时候领导突然说有个事情要做,虽然我晚上原本约了朋友,但考虑到现在公司正在裁员,我还是推掉了我的约会留下来加班,直到 9:45 才下班。
        自动思维
        最近总是要加班,但现在行业不好,如果不加班的话,我一定会失业过得更惨。
        中间信念或核心思维
        不加班→给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下次裁员会裁到我→现在不好找工作→赚不到钱→很惨
        分析自动思维
        1.什么证据证明这个信念是真的?或它是假的?拒绝加班会变得很惨这个事儿是真的吗?我身边好像没有人因为真的是不加班就直接变得很惨的,中间的推理链条似乎太长了。2.有没有其他解释?那些真的被裁员的朋友似乎也不是不加班导致的,他们要么是长期无法胜任工作,要么是部门整体被裁了,要么是领导一直就看他不顺眼。被裁和加班之间可能有点关系,但不一定是必然联系。3.可能发生的最好的情况是什么?我怎么应对?最好的情况是这个事情可能根本就不着急,领导只是下班前想起来了,我明天做也可以无需今晚加班。既然和朋友约好了,我应该先说明情况,然后询问任务 deadline,也许根本就不需要加班。或是说,其实就算是急用,这个事情也并非只有我能处理,有其他同事可以帮忙,互相关照是职场的日常,我下次在自己有空的时候帮回来就行。4.可能发生最坏的情况是什么?我怎么应对?最坏的情况是一切推导都是真的,我因为拒绝了加班被领导穿小鞋,上了下次的裁员名单,并且一时间找不到好工作。那我最应当做的其实是不要在现有的工作上保持 100% 的精力投入,随时关注市场动向做好跳槽准备。不要到那个时间点再被动决策。还有就是要和家里建立好良好的关系,无论是爱人、父母还是亲戚,在现金流困难的时候可以借钱,可以度过求职期。5.我改变想法有什么影响?如果我的目标是「不让我的生活变得很惨」,加班似乎并非我唯一的选择。6.我的朋友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这种自动思维,我会告诉他什么?我会劝他更主动地避免陷入这种被职场 PUA 的状态,那么我为何不自己这么做呢?
        分析中间信念或核心思维
        1.分析信度「不加班→变很惨」这个自动导航在补全中间环节后的链条过于脆弱,信度很低。2.苏格拉底反诘法不加班→给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领导一直喜欢我吗?如果喜欢的话,他应该能理解我偶尔缺席加班吧?如果他一直就不喜欢我?那我这一两次的加班起作用吗?况且难道我一定要一直用加班来博取领导的欢心吗?这是一种我想要的职场状态吗?给领导留下不好的印象→下次裁员会裁到我:下一次裁员真的会来吗?公司裁员是谁决定的?是不是公司整体经营业绩不佳导致的?那么这种结构性裁员,我的领导真的在其中有起到作用吗?他喜欢我,我就不会被裁吗?他自己不会被裁吗?我的不可替代性这么弱吗?我躲过了下一次裁员,就能躲过下下次裁员吗?下次裁员会裁到我→现在不好找工作:现在真的不好找工作吗?我有试着咨询猎头吗?我最近一年有更新简历吗?我们公司现在这么糟糕,那是不是其实竞品过得不错?我一定要从事现在这个行业吗?是不是有一些更适合我的行业?我的同学、前同事现在都在做什么?我因为工作节奏紧张,有多久没有进行同行交流了?现在不好找工作→赚不到钱→很惨:我现在每月的现金流是怎样的?我的支出有哪些是多余的?我工作的时候赚到钱了吗?有哪些支出是为了赚钱而多花的?我一定要每天喝两杯 Grid 而不是一大杯瑞幸吗?如果我不工作能坚持多久?我的存款是否有合理的理财投资?我失业的情况下是不是还有其他副业可以赚钱?我的那些不上班的同事在做什么?3.用行为检验信息下次类似情况明确拒绝加班,试探一下领导的态度再做决定。4.用他人做参照点,树立心中的榜样我发现行业里的很多大牛,其实在主业和副业上都很活跃,这样的人反而不容易被裁员,裁员了也更容易找到新的工作,我应该向他们学习。5.建立新的信念并按照这个信念行动规划好自己的时间,对于已经有安排的个人时间加班明确拒绝,在长期的磨合中建立边界。并同时使用从之前无谓加班中释放出来的时间去进行更多的自我建设、人脉培养和行业交流,为自己的后续跳槽铺垫基础。这些积累在不跳槽的时候,是工作上的加速器能为手头的业务带来新的意外收获,在需要跳槽时是我自己的起跳器能随时应对公司的裁员计划。
        B. 尽管突然加班很让人恼火,但这不失为一种收获:
        时间
        星期三 21:45
        情境描述
        今天本来要正常下班,但下班的时候领导突然说有件事情要做,虽然我晚上原本约了朋友,但考虑到现在公司正在裁员,我还是推掉了我的约会留下来加班,直到 21:45 才下班。
        自动思维
        这个破工作没完没了,一点前途都没有,生活都被搞没了。
        中间信念或核心思维
        加班→总是加班→看不到摆脱加班的可能性→工作没有前途→这样的生活没有意思→资本家的压榨→愤怒
        分析自动思维
        1.什么证据证明这个信念是真的?或它是假的?我真的总是在加班吗?因为人总是会对逆境记忆深刻,我是否需要记录一下我过去一个月,一个季度到底加了多少班?哪怕真的很多,整理这些加班记录是否有帮助我在下一次晋升或劳动仲裁时发挥作用?总是加班就真的没前途吗?公司的整体业绩是否在成长?我们的涨薪幅度是否比同行高?这是否意味着我现在的加班是有价值的?这样的价值是否能在未来某个时刻释放?比如让我单飞?2.有没有其他解释?加班有助于我在行业下行期间建立行业人脉,这是一件对工作前途有意义的事情。这也许是一种机会,比起聚会和老同学吹水,我现在也许应该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性价比更高的工作中去。等到下一次行业走上坡路的时候,我就会成为提前有准备的人。3.可能发生的最好的情况是什么?我怎么应对?最好的情况是我的朋友其实可以理解我的爽约,因为毕竟大家现在都不好过。但无论如何我放了他们鸽子,下次我肯定要找机会补偿回来。在寻找下次再约的时间的时候,我发现其实我加班的次数也没有那么多,每周还是能抽出那么一些时间来满足我的日常交际的。如果我下次再组织一次聚会,那么我的朋友们会因为我而再聚一次,这不是挺好的?4.可能发生最坏的情况是什么?我怎么应对?最坏的情况是一切的推导都是真的,这份工作真的越来越忙了,而且我似乎看不到摆脱当前状态的可能性。我的朋友和家人都因为这种情况而远离我了。但在我得出这种结论之前,必须拿出确凿的证据,正如在①中所想的,我最近一段时间的加班究竟比以前多了多少?我需要列一个清单来证明这一点,并且向我的领导发出适度的抗议,领导不一定会不近人情,因为我可能已经是部门中最不可能被裁的那个了。5.我改变想法有什么影响?如果加班是必要的,我没必要为此愤怒,因为无论我的情绪如何,加班都是必要的,并且是我的选择。我需要知道自己在加班中获得了什么,失去了什么,这种「交易」应当被清晰化。而不是简单的因为某一次突然的加班而感到愤怒,愤怒本身才使我失去的更多。6.我的朋友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这种自动思维,我会告诉他什么?我会劝导他量力而为,既来之则安之。我也可以这么做。
        分析中间信念或核心思维
        1.分析信度「加班→愤怒」这个自动导航本身是我自身没有评估利益所得所带来的结果,当我重新评估加班的重要性后,这似乎不太合理。2.苏格拉底反诘法加班→总是加班:我真的总是加班吗?我需要看到数据,证据,这些证据既是给我自己看的,也是后期用于涨薪、晋升、辞职谈判时所必需的,我应该尽快搞一下。总是加班→看不到摆脱加班的可能性:加班是否是我自己的选择?我不加班真的会被开除吗?我是否可能跳到一个不加班的公司?我之所以留在这里加班是不是因为当下是最好的选择?我是否应该去和那些更惨的同行做对比?看不到摆脱加班的可能性→工作没有前途:加班是否意味着公司仍在正常运转?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目前的状况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对于我个人来说是否意味着工作有前途?我是否能利用加班来积累更多我自身的行业威望?工作没有前途→这样的生活没有意思:我是否因为喜欢才从事这个行业的?为什么我在工作之后失去了对这份工作的喜爱?我是否能把工作当成一种快乐?我是否尝试过用更心流的方法处理工作上的问题?如果完全不加班我会去干什么?是真的有那么多交际与娱乐,还是仅仅在家里刷抖音打游戏?这样的生活没有意思→资本家的压榨→愤怒:我的工作一直如此吗?老板真的不知道我们辛苦吗?如果不是的话,为什么以前老板对我们更好?公司现在是否遇到了困境?我们公司是否在亏本经营,借债经营?这种困境虽然不是我的责任,但我作为员工,在分内的工作上是否有突破点?3.用行为检验信息梳理自身的工作状态,理清加班的原因,尝试创新的工作方法,提高自己以及同事的工作效率。4.用他人做参照点,树立心中的榜样我发现很多行业内的创新点都是在「偷懒」的思路下完成的,如果我想以后缩短工作时间,我也应当先多拿出一些时间来尝试在我的业务上创新,比如试着将我自己的这份工作中的一部分自动化。5.建立新的信念并按照这个信念行动将每一次额外的加班视为一次工作上的收获,因为额外的加班,意味着原本业务上的疏漏或缺陷。我会将这种加班视为一种学习和改进的机会。
         
      (所有版权归作者所有,侵删)

校园求职总结
校园求职总结